紀錄影像美學中的自我對話--介於真實∕虛構、紀錄∕戲劇之間

2008.08.27

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薛保瑕致詞
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薛保瑕致詞

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,國立台灣美術館主辦的「台灣紀錄片美學系列」,自6月3日至10月26日密集展開,此項深度引介台灣紀錄片發展脈絡的活動為國美館首度舉辦。每單元分別引介不同的台灣紀錄片美學觀點,以更寬廣的學術角度探討台灣紀錄片的特色。後續將銜續此規劃分年舉辦。國美館以此系列活動的推展,希望循序建立「台灣紀錄片美學系列」研究論述與影片資料庫。 2008年第一階段,推出廖金鳳、林寶元、聞天祥、王慰慈、李道明等五位策劃人,首先廖教授從日治時期的台灣紀錄片選集中,解讀史料與學術上的意義。林教授則重新審視解嚴後的社會批判與反省,思索那個時代的歷史動能所賦予台灣紀錄片的人文精神。聞教授另從年輕世代紀錄片工作者作品中,剖析美學與倫理之間的界線。

李教授以歷史發展軸線,藉曾經在台灣出現過的幾部重要「歷史紀錄片」,研討台灣「歷史紀錄片」在「影視史學」上的美學策略。 即日起至9月21日,由王慰慈老師策劃第四單元「紀錄影像美學中的自我對話:介於 真實╱虛構、 紀錄╱戲劇 之間」。台灣紀錄片的模式種類很多,紀實手法是我們比較熟悉的美學形式。90年代之後,隨著西方新興後現代紀錄片的出現,產生新紀錄片(new documentary)的觀念,紀錄片工作者不滿足於以往紀錄片不變的理論和敘事方式,嘗試以「重演」、「扮演」、「虛構」、「擺佈」、和「安排」等創作元素,藉影像紀錄傳達內心、記憶、情感與經驗,紀錄片的題材跨越表象的寫實,進而展現對人類心靈的摸索及探討。 此單元策劃王教授著重於探究台灣紀錄片創作者,如何透過結合真實、虛構、紀錄、戲劇等影像敘事語言,書寫女性經驗和自我心靈世界。紀錄影片選集觀賞包括簡偉斯《等待月事的女人》(1993)、汪愛齡《美麗的哀愁》(1997)、溫秀熒《子宮競技》(1997)、蕭美玲《斷線風箏》(1999)、周旭薇《國家大事》(2000)、周美玲《私角落》(2001)、林宛靜《三位老師兩個媽》(2005)、黃立慧《少女心中的小濕》(2007)、黃竹君《玩美女神》(2008)。

「紀錄影像美學中的自我對話:介於 真實╱虛構、 紀錄╱戲劇 之間」,活動內容包含,策劃人選集紀錄影片放映,提供民眾多場次的選擇觀賞,另外特別舉辦「導演面對面」活動,分別邀請溫秀熒與蕭美玲兩位導演與現場觀眾交流對話,讓民眾在欣賞影片之餘,進一步了解紀錄片工作者的創作動機與歷程等等,而「映後座談」則由王慰慈教授與簡偉斯導演,一起探討「紀錄片的美學:如何介於真實與虛構、紀實與戲劇之間」,期待引介民眾參與討論台灣紀錄片美學、豐富對台灣紀錄片美學的素養。實質內容精采與難得,誠摯邀請喜愛台灣紀錄片的朋友共襄盛舉、踴躍參與。 國立台灣美術館http://www.ntmofa.gov.tw 新聞聯絡人:國立台灣美術館 陳辰芝 電話 : 04-2372-3552#132 文建會媒體公關組 李曉嵐 電話 : 02-2343-4053 手機 : 0981-143-089

策展人王慰慈教授、國立台灣美術館薛保瑕館長與紀錄片導演黃竹君、周旭薇、簡偉斯、林宛靜合影
 
策展人王慰慈教授、國立台灣美術館薛保瑕館長與紀錄片導演黃竹君、周旭薇、簡偉斯、林宛靜合影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  
 

相關連結:http://www.ntmofa.gov.tw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